孝子之乡——梅李镇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7-30 点击次数:2577
梅李是一座千年古镇,隶属于常熟市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居住,繁衍生息。三国赤乌年间(238—251年),在那里建有吉祥庵,为常熟地区最早的庙宇。宋代元丰年间(1078—1085年)正式赐名为镇,镇名“梅李”。

“梅李”两字何以解释,有人以为梅、李是两种果树,即梅树和李树,春季开花,一片春意,实则非也。梅李是两个人的姓,一姓梅,一姓李。据史籍记载:五代十国时期,吴越王钱镠受封于吴,治理机构及王府均设在苏州,为了保障常熟东南地区的安全,特派梅世忠和李开山两位将军在此防守。《大清一统志》云:“梅李镇,在昭文县(今常熟市)东北三十五里。《琴川志》梅李镇吴越钱氏时遣梅世忠、李开山戍此,以防江北南唐之军,居民依军成市,因取二将之姓以名其地,元丰间始为镇。”这段文字告诉我们,这里原先不是集镇,只是军队的驻扎之地,老百姓为了自身的安全,居住在军队的附近,或与军队住在一起,时间久了,居民逐渐增多,有些军士也在此安家落户,人员多了,房屋多了,从而形成了一个小镇。
从防御上来说,梅李是一个重要门户。五代十国时,南唐之军驻于江北,如侵犯吴地,可以从浒浦渡江,登岸入侵,直逼常熟、苏州,而梅李则是重要的关口,也是防备要地。所以,钱镠派两员大将戍此,以挡来犯之敌。结果是梅、李两将军之姓,成为这里的地名,也就很自然的了。明王鏊《姑苏志》载,李开山墓在常熟东南四十四里,俗称“李墓”。
梅李是个文明古镇,也是个孝子之乡。我国古代“二十四孝”中的人物,梅李就占有三位,即黄香、丁兰和孟宗,这在其他集镇是绝无仅有的。《三字经》中有“香九龄,能温席,孝于亲,所当执”。这个“香”,就是东汉时的黄香,字文强,他九岁丧母,思慕憔悴;事父至孝,夏日扇枕席,冬则以身温被,孝行乡里称之。做官以后,官至尚书令,后因社会动荡,死于乱军之中。黄香墓在梅李南郊“龙尾巴梢”,并立有祠堂,以资纪念。丁兰有“刻木事亲”的故事。丁兰的父母早亡,丁兰非常思念,他买了最好的木料,请人刻了父母的像,供于香案上,天天奉祀。丁兰是东汉人,他的墓在梅李北街市梢。孟宗有“哭竹生笋”的故事。孟宗少年时父亲亡故,母亲年老病重,医生嘱咐要用鲜竹笋做汤,才可治病。时值严冬,没有鲜笋,孟宗无计可施,就到竹林里扶竹哭泣。一会儿,忽听到地上崩裂声,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。孟宗采回做汤,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。孟宗是三国时人,在梅李东街有孟宗堂庙宇。
明清以来,孝行延续,孝子频出。据史书记载:有方焕先,他为了治愈母疾,曾入海飘流,千里寻父,哭树而生桔,将母病治好。有管宝,他一路行乞,抵陕地寻找父亲,因父亲已故,仍背负遗骸而归。有温文毅,他割股和药,治好母病。有邓开洲,闻父亲得病而星夜赶回家里,途中遇盗,砍伤左手,仍力疾侍奉。有邓裕明,为母亲先尝汤药,为其洗涤溺器。有周坤,母亲双目失明,为其舐目三年,使其复明,等等。

梅李是常熟重镇,历代多有建筑,古迹甚多,旧有“聚沙塔”、“吉祥庵”、“唐经幢”、“九龙松”、“胭脂墩”、“炼丹井”、“黄香墓”等十八景之说。历代文人都有诗咏之。清诗人仲虺诰咏《黄香墓》诗云:“萧萧白杨间,垒垒丘坟里。懿行著千秋,藉称黄孝子。忆在汉朝时,曾为良刺史。扇枕有余风,到今人广被。感激行路人,对之多兴起。古墓犁为田,此冢独久峙。断碑积苍苔,松柏勿伤毁。潜寐在黄泉,高山共仰止。”
梅李,亦称“梅林”。清康熙时徐崧、张大纯同辑的《百城烟水》云:“宋陆绾有咏胜法寺诗:‘道旁有古寺,岿然耸梅林’。”据此,后人也称梅李为“梅林”。

责任编辑:古代孝名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