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子之乡——慈城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1-1 点击次数:2646
孝子之乡——慈城
古镇慈城,因孝子董黯而得名,被称为“慈孝之乡”。早在东汉时,董黯就名扬天下,堪称“甬上孝子第一人”。据历代郡县志和董氏家谱记载,两千年以来,先后有五位皇帝下旨表彰孝子董黯;有许多名宦乡贤在诗文作品中盛赞孝子董黯,董黯的名字甚至出现在佛家经文中,成为古代中国佛教吸收儒家孝道观念的一个标志。
董黯字叔达,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,他自幼丧父,以砍柴为生,与母亲黄氏相依为命。虽然家里很穷,但董黯很懂事又孝敬母亲,日子倒也过得平安。有一次,董母生了一场大病,不吃不喝卧床不起。董黯不停地求药问医,每天坐在床边伺候母亲。董黯熬了菜粥,跪在娘的床前,流着眼泪劝母亲喝点,董母只得强撑身子,张口含了一口菜粥,不想入口又苦又涩,马上吐了出来,口中喘着粗气,看见儿子痛苦的样子,就说:“儿啊,娘听你的话,吃不了饭,就喝点水吧!”说罢就接过半碗水来,一口一口地咽了下去。董黯忽然想到传说中的大隐溪,水质鲜美清甜,说不定,母亲喝了病情会好转。于是次日一早,董黯挑起一付水桶担,脚穿山袜草鞋,安顿好床上老母,便匆匆出发上路了。这大隐溪离家足足有30多里山路,一路上翻山越岭,寻道问路,总算来到大隐山下。董黯取了甘泉挑担返回,翻越几十里山路,历经曲折坎坷,摇晃着回到家,这时天已经全黑。
喝了泉水之后,母亲的病情日渐好转。从此,董黯便早出晚归,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,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。在董黯的悉心照料下,董母的病竟慢慢地康复了,他们又返回慈城。
董黯有个邻居叫王寄,富而不孝。有一次,王寄的母亲见了黄氏说:“我家境比你好,身体却不如你,为什么?”黄氏回答:“虽然家贫,但儿子待我很好,心情愉快,身体自然就好了。”王母听了,回家责骂儿子,她希望儿子以董黯为榜样做一个孝子。没想到王寄非但没有听进去,反而怀恨在心,有一天趁董黯不在家,他把黄氏打成了重伤。董黯知道后,跪在母亲床前痛哭:“儿子不孝,让母亲遭此大罪”。黄氏说:“不怪你,是我自己失言造成的。”不久,黄氏含恨去世。董黯悲愤交加,他想立即报仇,但想到王母只有王寄这一个儿子,如果现在就杀死王寄,也等于要了王母的性命,他于心不忍。他给母亲守墓,想着报仇的事,睡觉也枕着斧头。他日夜痛哭,以至于泪积成潭,树上的乌鸦也被他的哭声感动,伴他哀鸣不止。
终于等到王母去世,董黯砍下王寄的脑袋,祭于母亲墓前,他写下给母亲的祭文:“人子酬德,孝为至先。鞠我育我,诚然信然。父母之仇,不共戴天。今已杀寄,祭于墓前。昔仇已报,更无后冤。”之后他就去官府自首。官府认为他是个孝子,但触犯了法律,不能断决,只好上报朝廷。汉和帝听说了董黯报仇这件事,觉得他孝心可嘉,便下令免去他的杀人罪,并要他出来做官。董黯没有应诏,他愿意终老山林,活了八十岁。
董黯去世后,汉安帝于东汉延光三年六月六日颁布《为孝子董黯立祠诏》,称“导民以孝则天下顺”,所以要为董黯立祠故居。大隐溪也被改名为慈溪,日后的慈溪县名也因此而得名。慈城因此得名。以后,唐、宋、明三朝皇帝都曾加封董黯,董黯“孝子之神”的美名流传至今。

责任编辑:古代孝名胜